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第一屆馬祖國際藝術島—島嶼釀 策展論述:島嶼釀 以一扇扇觀海景框作為登島識讀馬祖的請帖,邀請你參與遠至而來的風與在地沃土的交會,也邀請你從多元視角填入觀點激盪,一同醞釀島嶼的轉身。 馬祖位處臺灣海峽正北方、面臨閩江口,也是黑潮支流與親潮的交會點,因豐富漁獲曾是海洋貿易繁榮之所,明清海禁與遷界成為漁人流離之地;民初動盪,日軍、國軍、閩海梟雄勢力據此明爭暗鬥;戰地政務時期全島軍民一體,國防方針決定了三十六年的島嶼樣貌。 立足汪洋環繞的島嶼、身處政治板塊碰撞的前沿,天氣決定船和飛機能否航行,於是也安排了餐桌上罐頭與鮮食的比例,軍管時期的宵禁、燈火、電器等諸多管制政策決定了出門、關窗的時段甚至煮飯洗衣的方式、運動的種類。在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再見的日常裡,島民用謙卑與未知相伴生活,以虔誠信仰安放自己和家人,因為珍視每份得來不易而更炙熱地守護家鄉,更堅毅勤奮地工作、養育,寄託於務實,盡全力後等待。 這是時代刻畫下的島嶼,有順應亦有韌性,同時孕育馬祖深厚文化底蘊,在戰地政務終止後吸引各方專業者如風一般相繼登島,與在地世代共同以馬祖的語言、飲食、信仰、祭典、聚落和戰地景觀為陳年基底,風土交會將光與暗、戰爭與和平、開放與封閉等極端質地並陳,釀造獨具魅力的島嶼風味。 「馬祖國際藝術島」承繼解除戰地政務後三十年的風土交會,並展望下個十年的島嶼轉身,希望以藝術引路,偕以教育、建築、設計為多方切入軸線,共同梳理與催化這場發酵。在第一屆邀請觀者一同翻轉視角——昔日從海上定位馬祖,如今透過觀海景框由內而外辯證島嶼,聆聽時間沖刷之下沈澱的不可言說,置身現場等待無法預知的每一次交會,參與在馬祖故事的醞釀之中,探照島嶼轉身的更多可能。 【馬祖國際藝術島總策劃的五個思考】 馬祖國際藝術島有別於「藝術季」,設定以十年展望島嶼轉身,來自整體策劃背後的五個核心思考:以「風土」交會,做為策劃的起點;強調「時間」積累,醞釀永續的島嶼;透過「計畫」長期耕耘,延續觀照;納入「空間」向度,呈現島嶼景觀建築的自明性;以「文化」為核心,建立治理機制,帶領組織與社會文化改變。這五個思考彼此扣連,加上跨計畫與專業團隊間的整合,綿密地把所有人與事組織起來,成為馬祖國際藝術島的整體策劃架構。 展覽內容:迴島嶼吧 藝術計畫 讓我們一起迴島嶼吧。回來,迴來,是島嶼共創賦予的共同任務。回來是島嶼上的相互往來,以一個藝術季之名跨越島嶼的協助。迴來,是為了讓錯過島嶼生活的孩子有機會前來,讓藝術季作為媒介一起走回島嶼生活的記憶。 依此,本次島嶼共創將在擺暝文化的脈絡中,將以「偶像」、「傳說」、「儀式」、「符號」、「味蕾」、「對話」、「合作」為題,藉由視覺藝術、表演藝術、地景採集、藝術共創等方法,讓島嶼成為一座學校,讓迴島嶼的孩子重新認識這塊土地。